登录 | 注册
中华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郝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已阅:4165 / 回复:5(楼主)

郝懿行先生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是我崇敬的郝氏先祖之一,近来读到先生《世系考》,对先生据典考证之严谨风格非常钦佩。先生博学,句理说事皆有出处,实为我辈学习的楷模。
然而晚辈不敬,思维想事多跳跃无限,无意囿于书籍典经,所论多从历史人性自然出发,因此,对先生《世系考》一文末尾观点略有不同的看法,希望与所有同宗亲切磋。
先生言:“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之郝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族封霍氏于霍,而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益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郝氏又不同宗,当由土俗音妫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两家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
就晚辈所知,郝氏渊源古远,出处并非一处。在有上古文字记录之前就已存在赤邑之地,而且并非仅仅山西一处。按照古代氏族部落起氏习惯,赤邑当为本来的地氏衍变为后来的姓氏,即郝氏,郝音古读确有如释,然古人语音混乱繁多,各地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除释音之外,更多读壑音,也有读黑、读火、读好等语音。读壑音最多,最广泛,至今犹是,在郝懿行先生当时也应该读壑音,至于好音实在是后来普通话改革以北方方言为标准硬性规范所致。如按先生的观点,那么今人根据《新华字典》被称呼为好音,当作何解?岂非也有数典忘祖之嫌?
先生考证之郝氏鼻祖,确为郝氏大宗。但不等于郝氏没有其他源流,特别中华姓氏错综复杂,古人书写文字以及发音均不规范。尤其一些外来民族的融合,都增加了一些姓氏的源流。郝氏本来地出西北,且是西北望族,与外族接近,不论是由于战争因素还是由于文化商贸因素,都有被融合的可能,现已所知有古代乌桓国人起名郝氏,又有回族郝氏、满族郝氏,南方也有白马氏的子孙起名郝氏等等。至于北方,虽然山西是大宗是众所周知,但在历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谁能肯定没有其他姓氏的误读误记衍变为郝氏?或者有的直接改为郝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北魏的鲜卑族后来完全消失,和汉族融合,改用汉姓,其中难道没有郝氏么?反之亦然,郝氏同样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改为其他姓氏。所以有人认为郝霍同宗、郝赫同宗、郝何同宗,甚至有郝骨同宗都不奇怪,晚辈认为这不算“数典忘祖”,这只不过是历史进化的自然结果,可能原本就不是一个“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同一个姓氏存在着,而且有了更多的源流,更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和传奇性。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应该感谢先人并且感到自豪的。

作者:1328859253 (2013/3/26 18:58:43)   回复此贴
  回复: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第 1 楼

匈奴大姓郝氏与陕西北部郝姓

编辑者按语:
陕北的历史文化特点,人们通常表达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结地带、多民族融合的漩涡,等等。这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在陕北这块大地上所发生过的历史演变的细枝末节、早已淹没在尘封的历史之中了。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为血缘的语音标识,可能产生于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而它往往又被转化为语言最稳定的深层积淀——姓氏、人名和地名。通过姓氏、地名的稽古钩沉,我们可以找到陕北的历史文化更翔实、更丰富的细节。
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姓,也泛指少数民族的姓氏。陕北胡姓分布广泛,有的比较易于辨识,有些已与汉姓无所区别,如今都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但是这些胡姓后裔的血脉中,确实曾经流淌着众多少数民族的血液。
本报自今日起,特刊发由原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段双印考证撰写的《陕北胡姓源流考》系列文章,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争鸣。

一九九八年五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一方隋大业九年的《郝伏愿墓誌》。誌中说:“君讳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耶。四世祖郝子鱼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扁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食封。”意思是说: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国,他的四世祖郝子鱼,字有得,曾经是这个胡人国家的将军,后来向东移居到太原境内。过了十五年,归顺北魏,被授于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长。誌中所说的西衢国,当指大夏,居延长县之西的靖边县一带,故曰西衢,为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史载:赫连勃勃之先为南匈奴一支。东汉时归附,赐姓刘。公元四〇七年,其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统万城遗址,在延安城东修筑的丰林古城,后人犹呼之为赫连城。公元四二五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机伐夏,于次年攻占统万城,赫连昌奔上邽(今甘肃省天水),被北魏俘获,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谋反被杀,其弟赫连定于平凉即位。四三〇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鱼为“西将胡人”十五年,当在赫连勃勃当政时期(407年~425年),后因赫连昌被俘而归顺北魏。誌中还说郝伏愿之父亲在北周“建德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郝伏愿于隋开皇元年归降隋,先后任州主簿、延安郡渭河府大督、定城府鹰扬郞将等职。大业七年,曾随隋炀帝参加征战高丽的战争,第二年在归途中死于今河北涿州境内。大业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东百里去斤川肖纠村一里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国”之匈奴,在陕北大地活动二百余年,族类繁炽,可谓望族。这就为我们探索陕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匈奴大量内徙盛于东汉时期。建武二十六年冬,由于北匈奴经常袭击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落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门、五原、代郡等缘边八郡,即内蒙古南部,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有匈奴各部落居住。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到公元九〇年,南匈奴人口由三万多人发展到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多口,胜兵五万多(《后汉书·南匈奴传》)。大约这个时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迁徙到了陕北、晋北一带。此后,其活动踪迹屡见于史载。《晋书·惠帝纪》载:西晋元康六年,“匈奴郝散弟度元师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卢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张掖郡临松山下的卢水之滨,故名。到了北魏时,渭北的卢水胡的分布中心已到了杏城(今黄陵境内)一带。太平真君六年,杏城的卢水胡曝发了两次反魏运动。其首领一个是郝温,一个是盖吴,同为匈奴卢水胡人。北魏以后,这些匈奴余部又被统称为稽胡,也不断发动起义。《周书·稽胡传》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起义,并自任相国、柱国。周武帝天和二年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也率领部众起兵反周。当然,也有匈奴郝氏其它支系的部落酋豪进入统治阶层,如:郝伏愿家族,从夏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两州之地,世代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长。
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为陕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单清涧县就有郝家湾、郝家石硷、郝家山、郝家沟、郝家畔、郝村等十余个,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墕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据《延长县志》载:至一九八六年,延长县的郝姓人口达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为延长大姓。现在,全国的郝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南等省区,人口已逾三百六十万,为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七十一位的大姓(见于袁义成著《中国姓氏》),其族源,除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乡,今陕西省盩厔县东,后迁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
郝伏愿墓志则是陕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历史佐证

该帖子被1328859253在2013-3-26 21:36:59编辑过
该帖子被1328859253在2013-3-26 22:22:32编辑过
该帖子被1328859253在2013-3-27 18:43:41编辑过

作者:1328859253 (2013/3/26 20:12:23)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读《郝懿行世系考》有.. 第 2 楼

栖霞县北埠村《郝氏世谱·世系考》

       世系考
谨按纂:郝出于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广韵·十九铎》郝姓下,亦本其说,独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广韵》,又引《唐表》云:“出自郝省氏”,则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盖以裔蒙郝省氏而言,若依《广韵》不言郝省氏,将不知子期为何人也?《表》又云:裔孙晏,秦上卿,则以裔蒙期而言,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郞将,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于秦汉间者也。
懿行谨按:匈奴中郞将,当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盖误耳!《急就篇》云:汉郝贤、郝党、郝絜,魏郝昭,吴郝普,晋郝隆,隋郝瑷,唐郝处俊、郝珽玉、郝玭,宋郝质、郝仲连。晋匈奴郝度元,燕郝晷,又按晋有两郝隆,一字佐治,是晒腹中书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见《世说新语》。又晋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见《世说·贤媛篇》注引《郝氏谱》,又引《汝阳别传》襄城郝仲将云云,岂仲将即道匡或一人而有两字,欤将同姓名耶。《华阳国志·序志篇》有烈士郝伯都,阆中人,在后汉时,《唐书·艺文志·杂艺术类》有郝冲《投壶经》一卷,《别集类》有《郝默集》五卷。按其时代,默盖晋时人,冲后汉人或晋初人也。
《姓纂》又云:后汉郝兰,后梁郝洁,后燕从事郞郝略;桓温参军郝隆,唐太原尉郝昕,并太原人,则知此皆太原之郝之支流余裔也。晋宋之间,有至太原徙丹杨,又徙安陆者。据《唐表》云:夔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七世廻又徙安陆。自此安陆之郝又为著姓,迄于隋唐间矣。
《姓纂》云:梁江夏太守郝廻,自丹杨、安陆,生破敌,后周沔州刺史,新吴伯敌孙相贵,唐滁州刺史,生处俊、处杰,处俊中书令、甑山公,子北叟,司议郞,南容,秘书郎;处杰,鄜州刺史。
《姓纂》又云:京兆盩厔有此姓。然则太原之郝,其后支分派衍而为丹杨、为安陆、为京兆,要皆继别之小宗,其大宗固已居太原者为鼻祖矣。
由唐及宋有自太原徙潞,又徙泽之陵川者:曰祚,曰昇,曰天挺,字俊卿。《元史·隐逸》有传:曰思温,曰经,字伯常,徙顺天。当元世祖时,以风节学文显,封蓟国公。《元史》有传:明初居青口村,今居霸州,又居定州。自此顺天之郝又为著姓矣。
当明初时,有自枣强徙齐河之三乐口村者,其后自西徂东,由济而青而莱而登,此又顺天之郝之支分派衍而皆为继别之小宗者也。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者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盖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霍亦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两姓,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登州之郝,至明初迄今四百余年来,未尝见有旧传族谱,盖经兵火亡逸久矣!自顷因读霸州谱,叹其缺略未备,因检姓氏诸书,博综源流,庶几先河后海之意,较若列眉,俾后人有以考其间文字及所引书,不避重复、繁碎,唯求明晰。虽知笔墨芜拙,不加芟润,聊存此稿,为后世修谱系者,有所取材,其亦沧海不遗细流之义也夫。
道光四年甲申八月望日
懿行谨识   时年六十有八

此谱序由郝家彰抄写的原文。

该帖子被1328859253在2013-3-27 20:45:23编辑过

作者:1328859253 (2013/3/27 19:42:35)   回复此贴
  回复: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第 3 楼

《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郝氏世系考》(依据郝庆光家藏光绪十年甲申年版本的整理而完成的)

         郝氏世系考
谨按《姓纂》:郝出于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广韵·十九铎》:郝姓下,亦本其说,独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广韵》,又引《唐表》云:出自郝省氏,则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盖以裔孙蒙郝省氏而言。若依《广韵》,不言郝省。将不知子期者为何人矣!《表》又云:裔孙晏,秦上卿,则以裔孙蒙期而言。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郞将。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于秦汉间者也。
懿行谨按:匈奴中郞将,当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盖误耳。《急就篇》云:汉郝贤、郝党、郝洁,魏郝昭,吴郝普,晋郝隆,隋郝瑗,唐郝处俊、郝珽玉、(郝)玭,宋郝质、郝仲连;晋匈奴郝度元,燕郝晷。
懿行谨按:晋有两郝隆。一字佐治,是晒腹中书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见《世说新语》。又晋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见《世说·贤媛篇》注引《郝氏谱》,又引《汝南别传》襄城郝仲将云云,岂仲将即道匡,或一人而有两字欤?将同姓名者耶?《华阳国志序·志篇》有烈士郝伯都,阆中人,在后汉时,《唐书·艺文志·杂艺术类》有郝冲《投壶经》一卷,《别集类》有《郝默集》五卷,据《志》所列,按其时代,默盖晋时人,冲,后汉人,或晋初人也。《姓纂》又云:后汉郝兰,后梁太傅郝洁,后燕从事中郞郝略,桓温参军郝隆,唐太原尉郝昕,并太原人。则知此皆太原之郝之支流余裔也。晋宋之间,有自太原徙丹杨,又徙安陆者。据《唐表》云:夔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七世孙廻,又徙安陆。自此,安陆之郝,又为著姓,以下迄于隋唐间矣。
该帖子被1328859253在2013-4-17 22:30:35编辑过

作者:1328859253 (2013/3/27 21:02:14)   回复此贴
  回复 3:回复: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第 4 楼

《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序》

    郝氏世系考

谨按《姓纂》:郝出于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时,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因氏焉。《广韵·十九铎》:郝姓下,亦本其说,独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广韵》,又引《唐表》云:出自郝省氏,则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盖以裔孙蒙郝省氏而言。若依《广韵》,不言郝省,将不知子期者为何人矣!《表》又云:裔孙晏,秦上卿,则以裔孙蒙期而言。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郎将。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于秦汉间者也。
懿行谨按:匈奴中郎将,当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盖误耳。《急就篇》云:汉郝夏、郝党、郝絜,魏郝昭,吴郝普,晋郝隆,隋郝璦,唐郝处俊、郝珽玉、郝玭,宋郝质、郝仲连,晋匈奴郝度元、燕郝晷。
懿行谨按:晋有两郝隆,一字佐治,是晒腹中书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见《世说新语》。又晋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见《世说·贤媛》篇注引《郝氏谱》,又引《汝南别传》襄城郝仲将云云,岂仲将即道匡,或一人而有两字欤?将同姓名者耶?《华阳国志序》志篇有烈士郝伯都,阆中人,在后汉时,《唐书·艺文志·杂艺术类》有郝冲《投壶经》一卷,《别集类》有《郝默集》五卷,据《志》所列,按其时代,默盖晋时人,冲后汉人,或晋初人也。《姓纂》又云:后汉郝兰,后梁太傅郝洁,后燕从事中郎郝略,桓温参军郝隆,唐太原尉郝昕,并太原人。则知此皆太原之郝之支流余裔也。晋宋之间,有自太原徙丹杨,又徙安陆者。据《唐表》云:夔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七世孙廻,又徙安陆。自此,安陆之郝,又为著姓。以下迄于隋唐间矣。
据《姓纂》云:梁江夏太守郝廻,自丹杨居安陆,生破敌,后周沔州刺史。(按刺史,《表》作太守恐误。)新吴伯,敌孙相贵,唐滁州刺史,生处俊、处杰。处俊中书令、甑山公,子北叟,司议郎;南容,秘书郎;处杰鄜州刺史。(自廻以下,《唐表》俱依《姓纂》不具录)。
《姓纂》又云:京兆盩厔有此姓,然则太原之郝,其后支分派衍而为丹杨、为安陆、为京兆,要皆继别之小宗,其大宗固以太原者为鼻祖矣。
由唐迄宋,有自太原徙潞,又徙泽之陵川者,曰祚,曰昇,曰天挺,字晋卿,《金史·隐逸》有传。(按:时又有郝天挺,字继先,出于朵鲁别族封冀国公,谥文定,《元史》别有传)曰思温,曰经,字伯常,徙顺天。当元世祖时,以风节文学显,封蓟国公,谥文忠。《元史》有传。明初居青口村,今居霸州,又居定州。居定州者,亦以仕宦风节著。闻有居霸州之信安者,曰彬,字景文,仕元世祖、仁宗朝官至中书参知政事,以功名显,《元史》有传。自此顺天之郝,又皆为著姓矣!
当明永乐年间,有自枣强徙山东之齐河出家营者,曰仲良。(据霸州及齐河《族谱》)其后由济而青,而莱,而登,此又顺天之郝之支分派衍而皆为继别之小宗者也。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者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盖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霍亦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二姓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登州之郝,至明初迄今,四百余年来未尝见有旧传《族谱》,盖经兵火亡逸久矣!自顷因读霸州谱,叹其缺略未备,因检姓氏诸书,博综源流,庶几先河后海之意。较若列眉,俾后人有以考其间文字及所引书,不避重复繁碎,唯求明晰。虽知笔墨芜拙,不加芟润,聊存此稿,为后世修谱系者有所取材;其亦沧海不遗细流之义也夫。
道光四年甲申八月望日     懿行谨识     时年六十有八。

此谱序由郝庆光亲自标点分段整理而成的

该帖子被郝治年在2013-4-18 22:37:45编辑过

作者:郝治年 (2013/3/28 23:57:21)   回复此贴
  回复: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第 5 楼

摘录郝喜东先生整理郝懿行的《郝氏世系考》原文如下

选至《郝氏晒书堂家谱》

谨案《姓纂》:“郝,出于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广韵·十九铎·郝姓》下:亦本其说,独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广韵》又引《唐表》云:自郝省氏,则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盖以裔蒙郝省氏而言。
若依《广韵》,不言郝省,将不知子期为何如人矣。《表》又云:“裔孙晏为秦上卿,则以裔蒙期而言。晏孙瑗,太原守,汉匈奴中郞将”,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于秦汉间者也。
懿行谨按匈奴中郞将当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盖误耳。
《急就篇》云:“汉郝贤、郝党、郝洁,魏郝昭、郝普,晋郝隆,隋郝瑷,唐郝处俊、郝廷玉、郝玭,宋郝质、郝仲连,晋匈奴郝度元,燕郝晷。又按晋有两个郝隆,一字佐治,是晒腹储书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见《世说新语》。”
又晋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见《世说新语·贤媛篇》注引《郝氏谱》,又引《汝阳别传》,襄城郝仲将云云,岂仲将即道匡或一人而有两字欤?将同姓名者也?《华阳国志·序志篇》有烈士郝伯都,阆中人,在后汉时《唐书·艺文志杂·艺术类》有郝冲《投壶经》一卷,《别集类》有郝默集五卷。按其时代,默盖晋时人,冲,后汉人或晋初人也。《姓纂》又云后汉郝兰,后梁郝杰,后燕从事中郞郝略,桓温参军郝隆,唐太原尉郝昕,郝普,太原人,则知皆太原之郝之支流余裔也。
晋宋之间有自太原徙丹杨,又徙安陆者。据《唐表》云: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七世孙廻又徙安陆,自此安陆之郝又为著姓,迄于隋唐间矣。《姓纂》云:梁江夏太守郝廻自丹杨徙安陆,破敌,后周沔州刺史,新吴伯嫡孙相贵,唐滁州刺史,生处俊、处杰,处俊中书令,甑山公,子北叟,司议郞;南容,秘书郎;(后人妄加一句:孙象贤,太子通事舍人)处杰,鄜州刺史。
《姓纂》又云:京兆盩厔有此姓,然则太原之郝,其后支分派衍而为丹杨、为安陆、为京兆,要皆继别之小宗,其大宗固以居太原者,为鼻祖矣!
由唐及宋有自太原徙潞,又徙泽之陵川者,曰祚,曰昇,曰天挺,字晋卿,《元史·隐逸》有传:曰思温,曰经,字伯常,徙顺天,当元世祖时,以风节学文显,封蓟国公。《元史》有传:明初居青口村,今居霸州,又居定州,自此顺天之郝又为著姓矣;当明初时有自枣强徙齐河之三乐口村者,其后自西徂东,由济而青而莱而至登,此又顺天之郝之支分派衍而皆继别之小宗者也。
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之郝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族封霍氏于霍,而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盖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郝氏又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两家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登州之郝至明初起今四百余年,未尝见有族谱,盖经兵火亡逸久矣。自顷读霸州谱,叹其缺略未备。因检姓氏诸书,博综源流,庶几先河后海之意,较若列眉后人有以考其间文字,不避重复烦碎,虽知笔墨芜拙,不加芟润,聊存此稿,为后世修谱系者有所取材,其亦沧海不遗细流之义也夫!

十五世郝懿行

以上郝喜东先生依此文,作了一篇《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他是否看到《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原版本?还是生活在东北祖祖辈辈的栖霞县郝氏裔孙保存下来族谱?
因此,本作者搜集三篇郝懿行的原文《世系考》,认真进行考核对比,发现错漏、抄写笔误甚多,是依据郝庆光家藏《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的光绪十年版本的。

该帖子被1328859253在2013-4-17 20:23:02编辑过

作者:1328859253 (2013/4/17 13:22:3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郝氏论坛  执行时间:6,539.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