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赫一时的京兆郝党家族 在郝姓早期历史长河中,有一支与太原郝氏同样著名的家族,便是京兆杜陵郝氏,这个家族因孕育出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循史的典范郝党而显赫一时,闻名后世。 郝党,杜陵人,据《太原陵川郝氏谱》记载;郝党是郝晏之兄郝企的第六代孙,但大多数郝姓家谱,如;晋阳谱、怀来谱、冀州谱等,均认为郝党是郝晏的直系后代,出自郝晏的长子郝莱之子郝宙。谱称;郝宙,汉初官任总兵大元帅,生五子;安、宁、宏、定、容。其中幼子郝容,足智多谋,汉高祖时曾任淮南郡太守,政绩斐然。汉文帝时郝宏,性纯厚,幼善骑射,汉文帝时召补宿卫,下诏令郝宏为京兆尹,郝宏为政仁厚,以德令天下,民不忍欺,迁职为谏议大夫。 郝容娶妻蒋氏生三子;嵩、峯、仑。长子郝嵩,汉文帝二年官任本州岛户曹椽,办事颇见成效,州牧因将其政绩上报,被升为仑朝正,到汉景帝时累官南阳郡、汲郡太守,夫人韩氏生三子;彬、彰、彩。其中老三郝彩,曾任右内史京兆尹,夫人柳氏生一子,便是后来封侯挂印,成为汉时亭乡侯的京兆人郝党。 史称;郝党,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即为乡里豪杰,曾役使乡人到南阳做事,他的家族也因此从京兆迁到南阳郡苑县,汉武帝末年郝党曾花钱买了一侍郎谒者的小官,后来又用同样方法买了两百石的卒史,后因为官清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广陵国相,为政期间,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召升为廷尉正兼中郎将。在廷尉正、中郎将又以公平正真闻名,不久又任命郝党为扬州刺史,旋即升为江夏郡太守,秩比二千石。郝党任江夏郡太守八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故有外宽内明深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元帝時以中郎将命郝党与王恽等行万国。数年后至元始五年乙丑,汉平帝下诏封郝党为亭乡侯,赐黄金百斤,旋即拜太子太保,迁御史大夫。史称;郝党擅长治民,不善也为相,后世把他与黄霸、龚遂一同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循吏之代表。 据族谱记载;郝党娶妻糜氏生一子;郝良,又妣倪氏、师氏生七子;石、公、叔、季、钊、剑、宗。而据《汉书•功臣侯表》记载;郝党长子郝良又名郝臣,郝党去世后,敕塟大陵山,御制碑文赞辞刻于墓。史称;郝党的后裔非常兴盛,分支众多,第六支郝钊一支留居京兆杜陵,一支分居南阳苑县。另一支徙居广陵,还有一支则在封地居此,也有一部分居住在他的成名之地江夏。郝党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荣显发达,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三人,其中长子郝臣一支最显。郝党去世后,郝臣嗣封为第二代亭乡侯,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户,官至农都尉,郝臣在位四年,直至去世,谥为毅侯,同年郝臣之子郝弼嗣封亭乡侯,他于王莽始建国三年官任五经博士九卿,他的儿子郝辅嗣封为亭乡侯,直至王莽失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亭乡侯国才被废除,从此以后,不知所终。 史学家班固撰《汉书》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林也。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为中郎将。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管辖,品秩为比二千石。汉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后有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将军。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时: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