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郡郝絜家族 东汉时候,郝絜于汉安帝时,以贤良方正起家,初官枣强县令,后因除大蟒有功,被召为中郎将。据说当年邓太后富辨才好明察,言事者多屈于辩。史称:永宁元年,安帝已二十六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 但有个名叫郝絜,太原人,独引据典,娓娓不休,邓太后大为欣赏,称赞说;‘如郝絜这样,真可谓不愧有口",即″危言高论,为世所重。"因改升他为清河郡太守,他的一支后裔,因此留居于此,形成东汉时期清河郡望族。 汉安帝亲政后,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安帝约束、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安帝总是置之不理。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处死了正直的杨震。 东汉王朝自第四个皇帝和帝起,就开始了外戚专权的局势,这以后,皇帝的废立直接间接都为外戚所左右。《后汉书·皇后纪》称“外立者四帝”,只是概而言之,其实何止此数。既然外戚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他们就必然是“贪孩童以久其政”,也就是说要故意立年纪幼小易于左右的皇室后裔为帝,自章帝以下,所立皇帝最大不超过十七岁,最小的不过百日。皇帝幼小,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临朝听政。所谓“临朝者六后”,即是窦、邓、阎、梁、窦、何六个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所依靠的势力就是外戚。一般说来,皇太后本人也无多大实权,她们将实权不是委之于父,就是托之于兄。因之与这些皇太后相联系的父兄窦宪、邓骘、阎显和梁商、梁冀父子等都相继掌握了朝廷大权。 东汉王朝外戚专横,不是梁冀一人,然梁冀专横却比任何外戚专横有过之而无不及。见者无不“侧目切齿”。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当然也有个别吃了豹子胆的人,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如袁着就是一个。他年十九,任郎中小官,他看到梁冀如此“凶纵”,甚是愤激,不禁给皇帝上书,指出朝廷已经“势分权臣”,建议大将军梁冀“功成身退”,回家养神。否则权重震主难以“全其身矣”,并且还提出“除诽谤之罪,以开天下之口”。梁冀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人逮捕袁着。袁着变换姓名逃走,又托病假死,用蒲草结成尸体,下棺落葬,但仍然掩遮不住梁党密探的耳目,当梁冀查明,即暗中派人将袁着抓住,活活地将他打死。梁冀这样做,仍感不能解恨,他还把与袁着有关系的一批人都杀了。如袁着的好友,当时的名士郝絜、胡武、刘常都遭连株。仅胡武一家被杀害的就有六十余人。 最初,郝絜逃亡避祸,但实在逃不出梁冀在全国所布下的党徒之手,只得叫人抬着棺材,去见梁冀,服毒而死于大将军梁冀门前,以保一家性命。之后梁冀被诛杀,朝廷礼部祭祀郝絜等死难忠臣。 郝絜的曾孙郝喜,字如节,别号欣翁,修道学仙有成,迁居丹阳郡句容县句曲山,娶妻刘氏生二子;靖、赜。郝赜,字自克,迁居淮南。郝靖,字孟真,幼好学,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善于方术,被东汉献帝时丞相曹操使其领诸方士。传说郝孟真在东汉末时,抛却尘世,隐居武陵高吾山及清江合皂山修道,最后仙术有成,在合皂山乘白鹿升仙离去。此后不知所终。 郝赜在汉献帝时官任章陵郡太守,后裔不知所终。传说郝赜避乱由清河迁居淮南。 备注: 东汉朝廷选拔官吏有两种制度: 一种是举孝廉制度,靠地方官绅推举知书达理的文人儒生; 一种是在名臣大将的世家大将中直接选拔。 该帖子被郝天祖在2018-7-13 5:31:13编辑过 |